China Daily整版聚焦:湖大教授的事业巅峰是?
四十多年如一日的坚守
发掘和挽救基诺族文化遗产
见证这个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
近日,《中国日报》整版刊发两篇英文文章
主稿以《The peak of profession》为题
记录了我校历史文化学院郑晓云教授
40余年来不间断对“第56个民族”基诺族
的历史文化和发展问题进行研究的历程和思考
配文则介绍了郑晓云教授新近出版的
《大时代的影像记忆——基诺族图片志》
及其背后的故事
点击文末“阅读阅文”可查看全文
岩石背后的寨子
基诺族1979年才被国务院认定,是我国56个民族中最后一个被确认的少数民族。基诺族没有文字,其历史、文学等都是靠族人口口相传。在基诺语中,亚诺寨意为“岩石背后的寨子”,它处于基诺山海拔最高的地区,背靠基诺族的神山解卓山一侧的陡峭山峰。基诺族人散居在原始森林中,以种植稻谷、茶叶等农作物为生,狩猎和采集是其重要的生计补充。
1982年12月,当时还是云南大学历史系学生的郑晓云来到基诺族聚居地——基诺山实习。时隔40多年,郑晓云教授仍清楚地记得他第一次走进这座屋子的场景。
20多天的实习里,郑晓云与村民同吃同住,领略到了神秘的基诺族文化。但大山的极度贫瘠,也让他的内心充满疑惑:什么是基诺族的现代化?这里何时才能实现现代化?
人文学者的“实验室”
每到一个基诺族村寨,他都和老百姓们一起居住、打猎、采野菜、种田等等。他还参加重要的祭祀、婚礼和葬礼等活动,努力了解他们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。
有同事从城里过来,原计划在村寨住一阵子,然而第二天一早,便头也不回地离开了。有老师上山看望郑晓云时也感到惊讶:“你竟然能待这么久?”郑晓云却只嫌自己待得不够长。他觉得,就像理科生需要实验室,人文学者也需要长期在一个基地做研究,基诺山就是天然的“实验室”。
在基诺山读一本“大书”
基诺族人民的团结、平等给郑晓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基诺族的狩猎文化中,有着强烈的平均观念。猎手们不论是猎到一头野猪,还是一只小鸟,都会平均分配。这也是他们生活中的原则。
基诺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互相帮助。“当一个家庭有困难时,其他家庭都会伸出援助之手。”基诺族人坚信,只要大家生活在一起,相互照顾、扶持,便可抵御一切灾难。当基诺族人推心置腹地对待他,将其风俗习惯、生活习性甚至恋爱点滴都展现在他面前时,郑晓云觉得自己在基诺山读了一本“大书”。
沧海桑田的改变
20世纪80年代末,这座山成为中国第二大砂仁生产基地。继这一成功之后,该地区随后发展了橡胶种植业。
1984年,首届商品交易会在基诺山区举办。在此之前,人们大多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,有时外地商人也会到基诺村寨交换山产,包括盐、药、铁器等。但是基诺人自己从未在市场上出售过他们的产品。所以,这次商品交易会标志着基诺人迈向商品经济的里程碑。
文图/中国日报 融媒体中心
编辑/ 记者团 邹馨怡
责任编辑/向正鹏 审核/刘怀元